丹心育桃李师道润芬芳

——记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于忠军

期次:第963期    作者:张雪莲  陈林坤   查看:13

于忠军,博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医药管理学院教授,获评2023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多年来,于忠军潜心教学与科研,追求理论深度,拓展视野宽度,务求实践广度,栉风沐雨,砥砺前行。

扎根教学一线,主讲管理学课程,构建并积极践行“知行合一、课赛融通”教学新模式,诠释新时代师者担当,获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以赛促学促教,连续15年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学科竞赛获国奖及省奖94项;潜心科研,引领学科发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山东社科规划、山东省软科学以及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其中,CSSCI收录6篇,科研成果获山东省高等学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各级各类奖项30余项;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十余年来累计培训指导近千名企业骨干人员,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践中育人 笃行中奋进

以心智成长为基石,以创新实践为手段,课赛融通,引领学科发展。大学是步入社会前的重要一站,要做好从校园步入社会、迎接职场新身份的充分准备。于忠军认为,大学生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高度重视包括心智成长在内的综合素养提升。而心智成长应该在广泛的第二课堂中不断磨炼,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思政实践等。通过实践活动,拓宽社会和文化视野,提升主动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耐挫能力,强化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努力成长为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型人才。大学是最具包容性的,这里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试错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宁愿同学们在大学校园里充分暴露不足,也不愿同学们带着不足走向社会”“培养有温度、有思想、有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于忠军如是说。

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于忠军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贴近社会,带领学生广泛开展“三下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实践中感知社会百态,深度触摸时代脉搏,深化了知识理解、拓展了实践能力、升华了思想情感。2021年于忠军被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文明办等五部门联合表彰为“山东省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

不求一花独放 只愿春色满园

人心齐,泰山移。团结一致、拼搏进取是优秀团队的灵魂与必备。在于忠军的话语中,我们听到最多的是“团队”二字,“成绩的取得归于团队协作”。于忠军团队承办过四次全国性竞赛的大区赛、3次线上赛、1次线下赛。承办大赛,千头万绪,团队成员需要准备原创性赛题,涉及劳动争议处理、实务设计、案例分析、职场实战、无领导小组讨论五个赛道近300道题目;需将赛题交由企业验证、修改,最终投入比赛使用。团队成员在暑期中分工协作顺利完成工作。除赛题外,于忠军团队还要分工负责赛道彩排、大赛现场、培训参赛选手。紧张忙碌的不仅是选手,还有团队老师,岁月静好的背后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经历实战的洗礼,教学团队磨炼了意志,提升了水平,学生们的感悟更加深刻,“通过比赛的磨炼,开阔了视野,弥补了知识与技能的不足,收获了成长的快乐。”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谈及团队与引领,于忠军说,“人人都是引领者,我更愿看到他们在引领,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梯队。作为专业主任,我是他们的服务员”。

于忠军坚持以赛促学促教常态化,实施学科竞赛全员式指导。多年来的学科竞赛,于忠军一直采取“压茬”式比赛模式,即每一年级的学生,只能参加一个年度(第四、五学期)的学科竞赛,禁止反复、无休止地参赛。于忠军谈到,这样做每一级的学生都会倍加珍惜参赛机会;保证各年级都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总结、反思,整装再出发;每一级的学生都有实践机会,不会出现老生挤占名额的现象,保证了实践机会的均衡性;这也是梯队建设的有效方式,每一级学生都在积蓄力量,蓄势待发;上届获奖选手虽不能再次参赛,但他们都会成为学弟学妹的“学生导师”,在分享经验中快乐前行。通过“传帮带”,生生不息。尽管如此,这种比赛模式,对老师来说却是极大的挑战。每年都在指导“新兵”,这需要更多耐心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拿大奖的概率。于忠军说,“参赛的目的不止于奖项,蜕变才是王道,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得到锻炼,是我们所乐见的。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的成长与收获,是我们为之奋斗的至高奖项、终极追求!”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于忠军始终坚守教育一线,多年的带赛经验,使他熟知各大赛事的举办时间以及相应的比赛安排。于忠军会要求学生在假期撰写项目策划书,开学即面谈指导。直击不足时,详细指出问题所在,进行原因剖析,给出处理举措等,语言凝练,思路清晰,娓娓道来。“凡是技术性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都可轻易化解。我们要学的是处理问题的逻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质的提升。”每每遇到学生到办公室咨询学习与职业规划,于忠军都会耐心地给予解答。“学生来找你,就是对你的信任,面对学生的勤学好问,老师唯有保持持续的热情,才能带动学生一路前行。”

拓展教学手段 记录学生成长

严谨是于忠军的代名词,他主讲“管理学”课程,面向大一新生开设。于忠军说,“理论都是实践的抽象,单纯讲理论当然枯燥,我们要做的就是理论,还原实践”。在于忠军的课堂上,同学们听到的是基于社会热点深入剖析的鲜活案例,管理学理论也可以妙趣横生,课堂生动有趣,吸引同学们注意力。

于忠军还注册了微信公众号,用来记录学生成长。当前快节奏的生活,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一行文字,一张照片,就是对同学们最热情的拥抱,最真情的陪伴,同学们感受到的是归属和力量。他创办的名为“山一大人力资源”的微信公众号运行以来,发布报道130余篇,制作短视频20多个,拍摄照片近400张,激励并温暖了学生,示范了教学效果。运营一个账号,费时费力,但于忠军乐在其中,亲力亲为。“可能是情怀吧,愿意用文字、声音、图像,记录同学们成长的每一步,字里行间都是师生奋斗的足迹,留下的是师生共同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传授知识是为师之本,陪伴学生成长、给予家人般的关心,是于忠军对学生深沉的爱。

对于当下考研热、就业卷的现状,于忠军认为这是一个人才供给大于需求的时代,一定程度上,高学历求职队伍拉高了聘用标准,要理性解读“学历贬值”,“难就业”不能简单归咎于“学历偏低”,更需要内在反思:我们的核心优势是什么。于忠军鼓励大学生提升学历层次,迈向新舞台,升学的过程更是一段经历与挑战;不能将考研与实践锻炼对立起来,考研不是放弃社会实践的借口,只有学历没有能力必然会被淘汰;不能将考研与就业对立,二者并不矛盾。“条条大路通罗马,人人都在修炼,优秀并非偶然,厚积薄发是强者,蜕变才是终极王道”,于忠军说。

发挥专业优势,产教融合显风采

3月泰安开展2024年企业首席质量官培训,邀请于忠军作专题培训——“质量官”如何守好“质量关”,来自全市73家龙头企业的首席质量官、拟任职首席质量官,以及各县市区质量监管负责人参加培训。该次培训是于忠军十余年来众多社会服务的一个缩影,“知识,归根到底是要指导实践的,面向组织管理者特别是企业管理人员讲岀彩,彰显老师的实战能力,也是我认为的师者硬道理”。

作为质量管理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于忠军受聘于“泰安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自2009年以来,在省市职能部门的统筹安排下,累计培训指导330余家企业的近千名质量管理骨干人员,有效推动卓越绩效质量管理体系落地,涵盖泰安、青岛、日照、德州、菏泽等多地市,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师者担当,展示了山一大师者风采。

“春满江山绿满园,桃李争春露笑颜”,良师益友是于忠军最想留下的印象。他热爱教育事业,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时刻守望初心:思想上做学生的引路人、知识上做学生的传播人、生活上做学生的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