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史继学教授

不忘初心 逐梦杏林

期次:第799期    作者:本报通讯员 王春雨   查看:127


近40年的从医路上, 他始终坚持 “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的初心, 痛病患之所痛, 做一名有温度的医生; 他始终秉承 “医学、 教学、 科研、 管理、 联盟” 五位一体的理念, 在急诊医学领域书写了精彩的诗篇。他, 就是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主任史继学教授。

矢志杏林 术精岐黄

在沂蒙老区长大的史继学教授, 经常亲眼见到农村缺医少药、 农民看病十分困难的场景, 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有了治病救人的理想。1981年, 以优异成绩从大学毕业的史继学教授走上了工作岗位, 从一名年轻大夫到医学教授、 主任医师, 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 当很多人还向往着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时, 史继学教授已经用近40年的光阴践行了这句话。

2012年深冬的某一天, 一位年近古稀的老爷子痛苦的佝偻着在妻儿的搀扶下颤颤巍巍的走进了急诊科, 老爷子面色苍白衣着单薄, 但额头上豆大的汗粒簌簌往下掉。确认生命体征尚稳定之后患者儿子向科里大夫讲述老爷子曲折的就医之路。老爷子不明原因腹痛、 贫血、 黑便近三月, 期间几乎跑遍了泰安及周边地区大大小小的医院, 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也不见好转。 “大夫, 我们家里已经没钱治病了, 您行行好给我们开点止痛药我们就走。 ” 老太太哽咽着, 用树皮般的老手拭去眼角的泪。正要外出开会的史继学教授经过门口, 见此状疾步走进来询问病情。“腹痛、 贫血、 黑便但根据以往诊疗结果却并非消化道出血” , 史继学教授若有所思的低声重复着, “老爷子平日喜欢喝酒吗? ” 患者儿子答, “爱喝, 之前每天晚饭都要温上一小壶酒。 ” 史继学教授听完顿时双目炯炯“用什么壶温酒? ” 老太太一脸不解的看着史继学教授说:“是一把老锡壶。 ” “这就对了!如果我没有判断错, 老爷子是铅中毒! ” 史继学教授当即嘱托护士给老爷子抽血化验, 握着老太太的手郑重地说道, “老太太, 我知道咱家里没钱了, 我只查最要紧的几项, 咱争取花最少的钱帮老爷子查清楚这个病。 ” 在史继学教授的劝说及鼓励下, 老爷子住院完成了相关检查, 结果证实正是铅中毒。经过正规的排铅治疗, 老爷子很快康复出院了。老太太从家里提来一竹筐自己攒的鸡蛋, 非要送给 “神医” , 被史继学教授谢绝后每年过年都要来科里看望这位救命恩人。谈起这个病例, 史继学教授羞涩的抿着嘴笑道, “我当年也是偶然想到了这种可能性, 被这位老太太夸的好像神了一样, 十分过意不去。 ”

2019年初, 急诊科接诊了一位50岁的急性胰腺炎的男性患者。来时家属情绪低落, 因为当地医院已经告知了患者病情的危重性, 家里抱着最后一线希望向史继学教授求助。史继学教授仔细询问病史、 查体、 分析辅助检查结果后诊断该患者为急性高脂性胰腺炎。 “虽然患者病情极度危重, 但他才刚刚50岁, 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不能倒下, 我们要拼尽全力! ” 史继学教授的话给了几近绝望的患者家属信心, 家属紧紧握住他的手说到, “我们真正感受到医生和患者是并肩作战的战士, 我们家属一定会好好配合。 ” 史继学教授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果断决定,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血液滤过治疗。患者大女儿在外地工作, 得知父亲的病情后急忙赶回来照顾父亲, 然而急诊重症监护室的亲属探视时间有限, 患者女儿既想了解父亲病情又想多陪陪父亲, 非常焦虑。史继学教授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告诉患者, “探视时间尽管陪护你父亲, 不明白的问题探视结束来办公室我给你解答。 ” 他语重心长地教育科里的年轻大夫, 医生要看到患者症状下的生命, 看到他们心里的脆弱和恐惧, 尤其是重症病人, 他们把医生看作自己的天, 若是医生在治病之余不吝于给予耐心、 付出关怀, 或许事情会有所不同。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治疗, 一遍又一遍的交流, 奇迹出现了, 原本垂危的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史继学教授顶着疾风骤雨点亮了为迷途的船舶指引希望的航标灯。在患者康复出院后医院电话随访了患者家属, 除了表达恢复健康后的喜悦之情, 患者家属谈到最多的便是对史继学教授衷心的感谢。面对病人的感谢和同事的褒奖, 史继学教授常说: “我只是做了一个大夫应该做的事。 ” 据粗略统计, 每年经史继学教授诊治的疑难危重病例多达数千人, 治愈率达95%以上。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古语云: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 史继学教授有着精湛的医术使许多病人化险为夷; 作为一名教师, 他热爱教学工作, 倾尽全力培养学生及年轻医师。不管临床和行政工作有多忙、 多累, 史继学教授仍坚持主持每周的临床疑难病例讨论及教学查房工作。他善于利用病理生理等基础医学课程进行启迪式教学, 将医学理论知识融汇贯通于临床实践中, 一些看似令人手足无措的疑难危重病例, 经他的层层分析后便抽丝剥茧, 令学生及年轻医师豁然开朗、 茅塞顿开。在带教的时候, 他格外注重训练学生们独立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一天不练自己知道, 两天不练老师知道, 三天不练病人知道。你们必须养成 ‘君子动口又动手’ 的好习惯。 ” 所谓 “君子动口又动手” 是指要多和病人交流, 获得准确、 全面的病情资料, 也通过交流给病人以心理疏导和安抚, 增强他们与疾病斗争的勇气。他常常引用这句话勉励学生们, “我们都是普通人, 我们都需要温暖和爱, 这会让我们更有勇气去对抗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如医院拥有这么多苦难, 也再没有地方比医院更需要温暖和爱。 ” 同时, 他也是一名严师, 严格要求学生们扎实做好查体工作, 视听叩触不是用来表演的花样, 而是一名合格的医生用来诊断病情的实用工具。史继学教授在每年的开学第一课上总会以特鲁多医生的名言“有时去治愈, 常常去帮助, 总是去安慰” 赠与学生们,同时也在勉励自己。史继学教授不仅是研究生导师,也是国家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主任, 多年来他一直亲历亲为, 为规培学员们带教, 此外也常常受邀到各地规培医院进行示范教学。

据史继学教授的学生们讲, 老师最大的爱好便是读书。每逢开会, 他都要找会务组要齐所有资料回来细细研读, 无论是各类指南亦或是专家共识, 他都会掰碎了品味, 然后将有用的部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 史继学教授的学生们也开始在急诊医学的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 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鸿儒硕学 无乏于时

“鸿儒硕学, 无乏于时” 这句出自 《晋书 · 儒林传序》中的句子用于形容史继学教授或许再合适不过了。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 40年来他一直在医学道路上不断探索钻研, 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挑战自我。

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史继学教授带领着急诊科先后开展了一系列新技术如机械通气技术、 心内临时心脏起搏术、 骨髓内输液、 序贯性无创-有创机械通气技术、 序贯性血液净化、 血流动力学监测项目、 人工肝、 IABP技术等30余项急救新技术, 极大地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他敏锐的观察到超声在急危重症领域的应用前景, 积极向院领导申请给急诊科配备了床旁超声,并选派年轻医师分批次外出学习急诊超声技术, 带领全科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应用和研究工作, 史继学教授常常叮嘱年轻大夫, “急诊超声是个好工具, 要学会弄懂, 使它成为急诊科医生的可视听诊器” 。

史继学教授每年受邀在全国、 省市级学术会上作学术报告30余次, 经常参与省市级科研评审与成果鉴定、医疗事故鉴定及司法鉴定等; 常被各级医院邀请作学术讲座, 开展新技术; 主持召开全国性学术会9次, 省级6次, 培训班29期, 为基层医院培训学员7000余人次。近年主编及参编著作15部、 教材7部, 获国家专利5项,参加全国专家共识制定16项, 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80余篇, 制作急诊急救教学光盘4张, 共21项技术。急救大学生慕课700分钟。目前主持国家继续教育项目2项,省市级研究课题11项, 省市级适宜推广技术项目3项;担任 《中华劳动卫生与职业病杂志》 《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 《中华卫生应急杂志》 等9家杂志编委, 年审稿100余篇。

恪尽职守 勇于担当

“他没有什么架子, 让同事们敬佩却不畏惧” 史继学教授的老同事、 急诊科护士长王靖副教授笑着说到,“史主任对科里同事很温和, 即使是遇见科里的清洁工, 主任也会停下来友善地打个招呼。 ” 每年护士节, 史继学教授都会自掏腰包给科里的同事订蛋糕, 看见同事们的笑脸他总是欣慰的笑着坐在一旁, “你们几个太瘦了, 多吃点, 我血糖高不敢吃, 看见你们这些孩子吃的开心我就跟着解馋了。 ” 就是这样一个在同事眼中幽默儒雅又温和的人, 对自己的要求却是近乎苛刻。2014年医院第一次创三甲, 刚刚接受完心脏支架手术的史继学教授顾不得自己身体尚未康复, 为了整理、 完善科室运营和管理资料, 每天夜里十点才回家, 回家后继续阅读、 整理相关文献, 最终急诊科全体成员在史继学教授的带领下, 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三甲评审。回顾起这段时光, 史继学教授感到骄傲与幸福, 可谓是 “不罔顾、 不虚度” 。史继学教授在一线从事医疗教学和急诊临床工作40年,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了将这些经验更多更好地传递给年轻一代, 他经常利用午饭时间在科室休息室举办小讲座, 边吃边聊, 有疑惑当场提出当场解答, 并牵头组织了 “泰安市急诊医学专科联盟” , 全市共31家医疗机构的急诊医学科加盟, 定期召开急诊医学沙龙会, 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前来讲座。这种 “接地气” 的学习方式深受科室年轻医师及联盟单位的喜爱, 能够有效地优化区域医疗资源配置, 提升医护人员医疗技术水平与服务能力, 推进区域急诊医学专科领域医联体建设。

几近花甲, 他仍以而立之年的热情对待工作, 仍愿做伏枥的老骥为急诊医学事业奉献终身。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 只是用细水长流的温度去持续温暖着病人,用水滴石穿的信念, 默默地在行医路上砥砺前行。 “健康所系, 生命相托” , 正是这份不变的初心, 如同一叶扁舟, 载着他在杏林深处的长河上追逐、 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