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资助十余载助力学生自立强

——『奋进新时代资助人物』孙爱玲资助育人纪实

期次:第797期       查看:133


作为一名有着28年党龄的资助工作者, 孙爱玲深知高校资助工作在国家扶贫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更明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发挥的关键作用。多年来, 她牵头制定资助规章制度、 统筹资助资金、 培训资助工作队伍、 精准认定学生困难等级、 严格资助项目评选、 强化资助成效监督, 兑现了 “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的庄严承诺。

学无止境 夯实业务能力

从事资助工作十余年来, 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颁发的资助政策不断完善, 资助项目不断增加, 资助金额剧增, 为了精准掌握资助政策, 她积极参加山东省有关培训, 先后到省内外多所高校学习借鉴科学资助经验, 以丰富、 巩固我校 (院) 资助工作的特色亮点。

在全省三次资助工作绩效督查中, 孙爱玲认真查阅有关高校资助工作档案材料, 通过师生座谈会了解每所高校资助工作创新项目, 反思我校 (院) 资助工作存在的不足, 并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先后发表了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431 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状况、 致贫原因和对策分析》 《论高校精准资助中两种认定结果的有机结合》 等7篇有关资助的文章, 申报的 《新媒体视角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宣传的创新研究》 获得省学生资助管理分会课题立项,近期以 《高校精准资助育人体系构建及实现路径研究》 为题申报的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专项课题和以 《学生视阈下高校实现精准资助路径探析》 为题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学校推荐。

“六心”方法 提升资助精准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 是 “阻断贫穷代际传递” 的有效途径之一, 多年的资助工作, 孙爱玲总结出 “六心” 工作法, 使得全校资助工作精准度增强并充满温情和人文关怀。

爱心: 以身作则带动资助人员用欣赏和信任的目光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使他们愿意打开心扉, 倾吐自己内心的压力、 不安和需求。

专心: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不是单纯的发放资金, 而是一项大的系统工程, 从政策制定、 学生身份认定到资金统筹、 发放和扶志、 扶智, 都有较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工作中, 她沉得住神、稳得住心, 心无旁骛总结资助规律、 创新资助模式、 提升资助精准度, 发挥资助工作在学生成长中的效益最大化。

恒心: 学生中突遭变故引起的一天致贫、 一事致贫现象时有发生, 这种贫困往往从开始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对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是一时应景, 而是做到持续跟进, 大困难大解决、 小困难小解决, 真正兑现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不愁” 。

细心: 在利用好上级有关政策的同时, 坚持走在资助工作第一线, 带领全体资助人通过学生座谈、 家庭走访,仔细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 细心考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消费水平, 特别是学生消费结构的改变, 结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标准, 提升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判断力、 观察力和决断力, 从而提高精准认定的针对性。

精心: 精准既要把有限的资金发放到真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手中, 又要维护受助学生的尊严。她指导制定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 , 认定程序既能让真正困难的学生表露家庭真实状况, “又不会用 ‘穷人的模样’侵蚀学生的自尊, 用 ‘不劳而获’ 绑架学生的灵魂” , 实现对学生心灵伤害最小化。制定学校 “弘毅奖学金” “自强之星” 等评选办法, 用科学的方法、 人性化的措施发挥了资助的激励作用。

戒心: 每学期开学之初, 校 (院) 召开资助工作会议,和同事一道, 知敬畏、 存畏惧、 守底线, 既能公平、 公正、 公开评选资助对象, 又克服 “老好人” 现象, 更杜绝心存杂念,实现风清气正的资助工作环境。

创新模式 深化育人效果

多年围绕立德树人、 育人成才, 积极探索创新资助途径, 带领资助管理中心构建 “一二三四” 育人模式, 打造资助育人精品项目, 深化育人效果, 将 “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理念贯穿学生资助工作全过程。

打造一个特色社团——自强社, 开展系列育人活动,发挥朋辈辅导的聚心作用。2017年, 孙爱玲指导成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社团——自强社,先后让学生参与 “自强之星” “老师, 我们听您讲” 青年公开课、 “梦之翼” 助学工程、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宣讲会、 校县结对志愿服务、 “爱心传递” 等系列资助育人项目活动,为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 协调、 管理和服务社会能力提供了载体和平台。

建设两个课堂, 搭建资助育人媒介阵地。两个课堂是指新生入学教育课和资助政策主题班会课, 课堂宣讲内容围绕政策宣传和感恩、 励志、 诚信教育两个主题展开, 一方面宣传各项政策和评定程序, 另一方面通过解读国家政策激励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直面挫折, 战胜困难。

实施三大工程, 助力学生梦想启航。践行发展型资助, 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通过实施勤工助学育人工程、 学生科研课题助力工程、 “梦之翼” 助学工程, 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仅在经济上受助, 更让学生在知识、 技能、 能力、 思想层面受助, 助力学生学业发展、 生涯发展、 人格发展, 全面健康成长。

深化四项主题教育, 凝聚精准资助正能量。坚持立德树人, 将资助育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积极开展励志、 诚信、 感恩、 责任等四项主题教育, 把握关键节点, 将主题教育融入到资助育人全过程。

倾心资助十余载, 助力学生自立强。资助工作有奉献和辛苦, 更多的是看到受助学生取得优异成绩时的欣慰。作为一名资助人, 孙爱玲表示, 今后会进一步将新媒体、 大数据应用于学生资助机制建设, 为精准帮扶和差异化、 发展性资助搭建载体平台, 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助推学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工处)